中秋是人间的希望,寄在碧落。而中元,中元属于黄泉,另一度空间。——余光中
又一年中元,(2021年8月22日,七月十五)盼一场久别的“重逢”,听说,这一天地宫会打开地狱之门,让故去的亲人回家,再食人间烟火。
中国人忌讳死亡,却又固执地不愿遗忘,于是有了清明、中元、寒衣,而祭祖之风,千年未断。
01祭祖,告慰 你相信这世上有鬼魂吗?说实话,以前不太信,现在,真希望有。 昨晚,家里人给爷爷烧纸,给妈妈打电话时,有压抑的哭声传来,心里一酸,忍不住挂了。
再晚些,她回过电话,嗓子有些哑,细细碎碎说了很多。
这是爷爷去世的第一年,按照老家的习俗,七月十三“送”。七月初,各家就点了香火,把爷爷“接回来”,每天吃饭前,都要先盛了祭拜。直到十三这天,大家聚在一起,将亲手叠的元宝,彩纸剪的衣物,扔进火堆里,一一烧去。
真希望有另一个世界,爷爷和先祖们在一起,不孤单,一年一次回到人间,尝尝后人祭祀的新米,听听孩子们报告秋天的收成,家里的情况,冥冥中庇佑着子孙,世代平安。
中元祭祖,是一种告慰,生者和逝者,相逢在微凉的秋夜,那些未曾说出口的牵挂、惦念,随着火光传到了彼岸。
02放一盏河灯,良善 中元,民间的“鬼节”,每年这天,大家都要早早回家,因为除了亲人的魂灵,还有很多孤魂野鬼四处徘徊。 善良的中国人,在家祭之外,也会给无人祭祀的魂魄,烧去香火。在我的老家,祭拜祖先时,会在旁边用草木灰专门画个圈,烧些纸钱衣物,给路过的鬼魂。
也有的地方会设盛大的道场,放河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愿他们早日安息。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每到七月半,平时不爱出门的人,也会涌到沿着河边放莲花灯,想要照亮从阴间到阳间的路,让孤魂野鬼能够去托生,在萧红看来,放河灯这件事情是件善举。“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些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一盏小小的莲花灯,藏着世人悲天悯人的善念,也让有些阴森的七月半,有了最温情的一面。
03死亡不是真正的告别,遗忘才是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主人公米格误入亡灵世界,发现了死亡的真相: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中国人祭祖,也是为了怀念那些不愿忘记的人。生与死,并非对立,那些离去的人,只是换了个地方,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里。即使是阴阳相隔,也隔不开彼此的牵挂和思念。 正如史铁生所说:“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04惜别,不如惜聚 中元节,佛家举行“盂兰盆**”,以百味五果供奉十方僧人的功德,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世上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分离为目的。年少时不懂,而今远在他乡,与父母聚少离多,才真正明了,人生苦短,与其惜别,不如惜聚。 《**生死书》说:“接近死亡,可以带来真正的觉醒和生命观的改变。”从前,死亡只是一个概念,直到至亲忽然离去,那些刻在骨子里的祭祀仪式,才真正被激活,成了最好的情感寄托。 中元祭祖,直面死亡,也在提醒活着的人珍惜拥有的一切,不要让人生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尽己所能,去爱,去珍惜。
每年的中元节,都是一场盛大的告别。每一盏河灯,每一炷清香,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节日仪式感,更是对先人的缅怀和对死亡的敬畏。 中元寄哀思,灯下念故人,那些离去的人,今生无缘再见,但思念从未停止,不遗忘是最好的怀念。愿世间所有的离散,终能久别重逢。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活着的人,万望珍惜。
图片来源于图虫网,转自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