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邵阳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引领作用提效工程,深入推进“五大行动”,全力锻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建设现代化新邵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人才回归“春晖行动”
5月14日,邵阳籍中科院院士谢道昕等9名院士、专家来到邵阳考察调研,为邵阳农业种业发展“会诊把脉”、建言献策,对邵阳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出了许多针对性措施。
今年来,邵阳充分运用15名邵籍院士等业界泰斗、行业翘楚的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推动邵阳在外优秀人才反哺故乡建设家乡;聚焦发展壮大九大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出“功成不忘桑梓地 反哺故乡建家乡”倡议书、聘请8名“宝庆引才大使”、引导百余名工商人才、专技人才回邵建功立业。越来越多的邵籍在外人才投身到邵阳发展大潮中来,把个人发展与家乡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人才服务“筑巢行动”
5月27日至29日,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下,团委、市总工会、市妇联承办的“学党史 感党恩”青年人才研修班在绥宁、武冈两地举行,为38名高学历单身青年人才搭建了沟通交流平台。
邵阳创新运用各项优待措施,为各类人才提供“一对一”“保姆式”服务。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帮助各类人才在邵结良缘、筑爱巢、扎深根,实现安身安心安业;开展“宝庆人才金融荟”活动,一季度发放高层次人才贷款8604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6980万元,化解科技创新企业“最先一公里”资金难题,助推高科技人才在邵兴业、圆梦;向高层次人才发放“宝庆人才卡”439张,提供医疗服务、免费旅游等7项优待措施,营造了远者来、来者安、安者悦的人才生态。
人才下乡“星火行动”
“李教授用的这个方法对我们的病虫害防治起到了很大作用,我们的玉竹产量大大提高了!”邵东市牛马司镇延沁玉竹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户们兴奋地说,感谢中药材专家李成舰教授的技术指导。这是邵阳人才下乡服务乡村振兴,助力产业发展的生动写照。
邵阳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积极引导卫生、教育、农技等乡村振兴急需人才向基层流动。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等各类人才下沉一线,持续激发基层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印遇龙院士带领湖南农大养殖专家在邵阳县保和村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保和鸡”绿色生态养殖蜚声省内外;刘少军院士在武冈建立优质淡水鱼繁殖中心,孵化多种前景广阔优质鱼苗,有效助力“两口塘”集体经济增收计划;湖南大学生物学院科研团队为隆回县羊肚菌养殖提供了全方位技术指导,羊肚菌变成“金元宝”。4000余名科技人才在宝庆大地服务基层,乡村产业多点开花,形成燎原之势。
人才培养“尖峰行动”
5月24日,邵阳遴选出15名在装备制造、显示功能材料、中医药、特色轻工、循环经济、生态绿色食品、数字经济、智能家居家电、新能源等新兴优势产业的企业一线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为2022年“小荷”人才,每人支持5万元专项工作经费,激发青年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潜能。
今年来,邵阳紧扣创新链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通过靶向培养培育、定向孵化平台等方式,努力造就一批邵阳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顶尖、拔尖、荷尖人才。杨琴、袁金花、谭鑫斌等3人成功入选2021年度“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军杰辣椒产业创新创业团队成功入选2021年度湖南省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支持计划,一大批尖端人才正在邵阳茁壮成长。
人才评选“标杆行动”
6月10日,市总工会、市人社局、市工信局组织开展了“2022年宝庆工匠年度人物”选树活动,20名敬业奉献、刻苦钻研的工匠进入大众视野。
今年来,邵阳以标杆树导向、强引领、促有为。积极推进职称分类评价改革,坚决破除“四唯”,逐步形成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创新创业团队从幕后走向台前,更好地为建设现代化新邵阳发光发热、增光添彩。
来源:红星云
供稿:邵阳市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