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牢记党的教诲“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郭友生与土桥水库26载

政通人和 发表于 2019-9-15 18:01:04| 字数 4,338|来自:湖南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贫困山区里农民的小梦想”

   截止2019年5月,全国各省市国家级贫困县名单(485个),湖南省有19个,包括: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桑植县、涟源市、新化县、沅陵县、麻阳苗族自治县、溆浦、通道侗族自治县、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 。邵阳县赫然在列,邵阳县山多,土地贫瘠,水资源分布不均,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老户,多年来,有很多基层干部在为群众生活脱贫而努力。


邵阳都市网作为市创文工作推进单位之一,一直关注邵阳的贫困县脱贫工作。

2019年8月15日邵阳都市网新媒体工作人员在邵阳县九公桥中合村土桥郭家遇到一位长者,他与共和国同龄。1978年,这一年年轻力强的他,30出头就当选生产队队长,他这一干就是三年,得到村民的认可。1980年,随着改革开放,分田到户政策的普及,生产队开始改革,村里让他做两个选择:一个是当选村干部,一个是管事业(管水库),他觉得自己还年轻,村干部由更年长有资历的来做最适合,于是就选择了中合村土桥水库的管理工作。


他就是郭友生,现在大家称呼郭老。

郭老小学毕业,是一个农民,选择管理水库,他心里有一个小梦想“管理水库每个月有6块钱生活补助,这里离家比较近,可以照顾到家庭,而且可以吃上公粮。”郭老没想到,这个小梦想一干就是坚持26年,1980~2006年,他把青春献给了这129万立方的土桥水库。


“名声在外的土桥水库管理所所长”

我们在地图上可以看到中合村有一个牛角形的水库,在这群山之中却又那么显眼;郭老在这管理水库,度过了26个春秋,这个事情不说外面人没人知道,但是周边村民却无人不晓。
微信图片_20190915181053.png


回到1980年,郭老选择土桥水库管理所会计工作,和他一起工作的管理所同事有4人。土桥水库管理所是九公桥水利水电站的村级管理所,设置在中合村,是水利局最基层的单位,但是没有正式的人员编制,由乡村聘请的人员组成。随着时代发展,管理所人员逐渐下放,慢慢离开了水库管理所,只剩下郭老一人。他走不了,一个原因是他家就在这里,另一个原因是郭老业务能力突出,已成为水库骨干,并当上了管理所所长。这是一个人的所长,他的工作主要负责“引水”、“放水”和“管水”,确保为村民生产用水提供有效供给。
郭友生持工**党员证.jpg
郭友生手持党员证


1980年,郭老31岁,年富力强,干一样,爱一样,学一样,强一样。

现在在郭老的家里,能看到各式各样旧的水壶、杯子、背包等,这些都是当年管理水库工作出色,从县里的水利水电系统表彰大会领回来的奖品。“每年都有,每年还不一样,被子,床单什么的现在是看不到了;这个水壶以前还有印字的,烧材火多了,都脱了......",郭老很满足的向新媒体工作人员展示他的旧水壶,像个宝贝似的。


土桥水库主要给中合村供水,同时给周边的新塘村和合意村供水。其中中合村1400多亩水田需要供水,新塘有60多亩;合意有50多亩。1500多亩水田,3000多口人,都盼着这个水库,有了水,水稻就能长好;水稻长好,村民就能吃好,郭老的责任重大。


“郭老做这一行是吃了不少苦,我蛮后悔他当初选择管理水库。”老伴李阿姨心痛的说,跟着郭老40多年,陪着郭老从意气风发俊郎变成风烛残年的老者。新媒体工作人员访问郭老时,看着郭老兴致勃勃讲起当年的工作情景,眼里尽是光芒;而一旁的李阿姨忍不住表达她的意见。

“李阿姨年轻时通情达理,为了支持我管理水库,承担了很多。”郭老忙向新媒体工作人员解释,“管理水库是个技术活和体力活,要不是李阿姨支持,我也做不了26年。2006年我感觉身体吃不消了,水库交回给了政府,请政府安排其他人员管理。唉~”


这一声叹息,听出了郭老一丝惋惜和难以其表。李阿姨在一旁告诉我们,“现在管理水库轻松多了,待遇也好很多,郭老那时候干哈(傻)力气,恰亏的很,人在水里泡了20多年,现在才晓得身体要不得了,你看看他脚,静脉曲张,血管不通,看病花噶几万块了,还没好多少。医生说跟以前长期泡水很有关系。”
县水利系统嘉奖水壶_副本.jpg

邵阳县水利系统给郭友生嘉奖水壶


郭老提高了嗓门,“你晓得墨子,我是党员,党教导我们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郭老显得很严肃,对于走路一瘸一拐,要垫着走的双脚,不愿意多提。


新媒体工作人员很想知道当年郭老当年如何管理水库的,郭老一听到新媒体工作人员对谈当年旧事很有兴趣,立马来了精神。他那时候管理水库,会请3~4个村民协助工作。一些关键性工作都是郭老独自完成,比如引水,是个细活操心的活。一方面要想办法引高山岩水,另一方面就收集天上降水,确保水库尽可能多储备些水。冬天下雨,特别需要引水入库以备春季农耕所需,碰到下雨,即使过年也放在那一边,先去储水。“不能等到要水的时候,没水啊,到时群众拿什么浇灌水稻?”


等到春夏季节就忙着放水,那时候水库没有闸门,就是在水库一边有两排“涵洞”通过打开和堵住涵洞的塞子,来调节水库的水位。这些工作全部靠人工完成,而且几乎都是郭老一人完成。比如,在春天涨水时,需要打开塞子,郭老一个“眯子”下到水里,摸到涵口慢慢的打开塞子,开始放水。水放到差不多的时候,花上半个小时把涵洞堵住。

郭老告诉新媒体工作人员,放水的涵洞堵住算是比较简单,漏水的涵洞要去堵上,要吃很多苦,有时一个眯子下到20多米深的水,一个一个的去寻找漏水的涵洞,然后想办法堵住,这不是一般人能做的,这20多米的深水,不用氧气和潜水服?这是多大的能耐,多危险的活啊,新媒体工作人员很好奇。


郭老憨笑着,他告诉新媒体工作人员,为了保障安全,下眯子的时候,身上会系一个绳子,作为下水者和岸上营救人员的信号线。他一个眯子下去至少2分钟,一般人潜水是没他这么久的;他会告诉岸上的人通常不要拉绳子,会影响他在水下的操作速度,郭老对自己的安全很有信心。

郭老下眯子堵涵洞是出了名的,82年的新塘水库,84年的傲家水库穿底,都是喊郭老过去堵漏的,郭老的这身本事是练出来的。


郭老介绍说,堵涵洞的材料是黄土、石灰和河沙组成,需要一定比例来回调试,调好的材料用编织袋装好,拖着100多斤的泥巴材料放到水里,然后潜水去堵漏洞。我们知道水高速流动会产生旋涡和大引力,人到水里,水性若不过关,很容易被吸到洞口,别说去堵漏了连自身安全都难以保障。所以干好这个活一定是胆大心细技术高的人。


为什么别人做不好,郭老能做好呢。郭老告诉新媒体工作人员,80年到81年的那个冬天,特别寒冷,水面结冰了,由于压力过大,土桥水库开始漏水。那时郭老还是水库的新兵,由其他管理人员负责堵漏,三月底下水堵漏,没过几天又穿了;眼看春天来了,水没储备多少,马上安排堵漏,四月底还是漏水;郭老坐不住了,就跟着一起去堵漏,5月仍然漏水。水库管理所的人一个个都急红了眼,等到要用水时,若没有水怎么向村民交代啊。郭老多次下水,调试不同的材料,积累经验,终于在5月彻底堵住了漏洞。


等到87年,郭老管理水库已7个年头,这一年低寒,比80年的冬天还冷,水库冰结的老厚,人都可以在上面滑冰了。水库也发生漏水了,当年12月20日,郭老敲开的冰面,调好了泥巴,一个眯子扎进了水底,开始堵漏。水温只有4度,在这样的环境下,郭老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把漏洞一一堵住。那时候还算年轻,在冰水里还能折腾,但是也会冻的神经发麻,神志迷糊,从水里上来的时候,头就糊里糊涂的就撞到冰面上,一点都不晓得痛,等回过神,才发现肿起大大小小好几个包。


“满意与最不满意的人”

那个冬天都扛过去了,后面没有过不去的坎。当初管理水库的四个人,逐渐下放,只留下郭老一人坚守。郭老管理水库,身不由己,因为他心系群众,早已把一颗讨口饭吃的私心,练成了为群众服务的公仆心。工作26年如一日,从最开始的做好个人工作,到为群众做好集体工作,“痴”心不改。村里的男女老少,大大小小的事情处理较为满意,群众拍手称好,一直选郭老做水库管理所所长;可能最不满意的就是身边的妻子-李阿姨,这位他曾经梦想照顾好的人,这位一直在默默支持他的人,却是他亏欠最多的人。


生活无非财米油盐,那个时候郭老负责管理水库,给李阿姨的生活费紧把得狠。水库一年1400元的经费,请3到4个人放水,每人每年200元,其余是用来修补水渠和个人劳务费,能真正用于贴补家用的少之又少。李阿姨拉扯着孩子,憋住劲支持郭老。放水这个事情,到了农忙季节,是没日没夜的活。请来放水的人,遇到村民分歧,还是要喊到郭老去协调的。郭老晚上忙到1~2点衣服还没脱,又有人敲门了,搞峦夜(通宵)是蛮正常的是,第二天还要继续引水。要不是身体底子好,哪个恰得消。


那时放水每亩田1年是1元水费,十几年后涨到2元包年,收到年费需要交给水利部门500~700元,剩下用于水库管理运作。郭老那一次次下眯子,一天天在水里淌,生活还是紧巴巴的,他坚持、他相信他的梦想。2006年他感觉身体跟不上了,没法下眯子了,依依不舍离开了熟悉的岗位。

从那以后,水库管理也发生了革新,很难需要人下眯子了,取代的是电动的闸门和智能化操作。水费也逐步提到15元每亩1年,这很让李阿姨羡慕,如果郭老再坚持几年多好啊;郭老也想啊,但是他担心自己不能下眯子,放不好水,会辜负群众,会耽误群众。



“应该吃苦在前”

在困难的时候,郭老跟李阿姨说得最多的是“作为党员,应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邵阳县是贫困县,九公桥镇还是比较落后,我们要带好头,让群众先富裕起来。”

郭老2006年交接水库管理工作后,农村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退耕还林,昔日的高山水田种上茶树,再也不用没日没夜的放水。种田的已越来越集中化规模化,使用了自动化机械,解放了劳动力;使得更多的人去城市发展。邵阳市正在建设百万人口的文明城市,邵阳县已纳入东部城市群发展规划之列,勤劳的邵阳人们将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郭老,老了”

郭老,今年70岁。邵阳都市网新媒体工作人员了解到,他现在不是城市居民,享受不到领退休工资的待遇;干不了曾经心心念念,天天浇灌的农活,也不可能去申请低保。他,是一个党员,是2000年入党的老人。他的下眯子、引水、放水、堵涵洞的技术活也许再也用不上了,他,老了,是该退休了。


郭老是这样的人,他从农民到党员,26年勤勉如初,默默奉献,岁月如梭,时间埋没了他,忘记了他。相信党和政府会记起,有这样好的党员,坚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努力实践着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解忧。

后记:本文内容由郭友生先生口述,邵阳都市网新媒体工作人员整理摘录。
我们邵阳的各个乡镇还有一批这样的老一辈,他们是默默奉献的党员和基层干部。希望社会和政府能发现他们,给予更多关怀和表彰,让我们看到榜样的力量。

感谢老党员为我们农村基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邵阳都市网新媒体工作人员,走访中合村群众,进一步了解郭老的事迹,并收集相关的书面材料见如下附件证明。
郭友生签字证明材料_副本.jpg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手机!

浏览奖励

8

查看全部奖励

“ ©湖南都市网---WWW.SY86.COM”宣言:“为党举旗,为民代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弘扬正能量 凝聚中国力量,影响世界!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官方Email:13446633@qq.com
全部回复8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那个样 发表于 2019-9-15 19:24:10| 字数 48|来自:湖南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郭友生这样的事迹,有关部门应该引起重视了,在农村水库工作26年,邵阳县政府应该有安排补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梦飞翔 发表于 2019-9-15 21:44:41| 字数 51|来自:湖南 | 显示全部楼层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相信党。希望社会和政府能发现他们,给予更多关怀和表彰,让我们看到榜样的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春风 发表于 2019-9-15 22:03:57| 字数 33|来自:湖南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邵阳县中村土桥水库工作26年,落下脚跌残疾,让人心寒,老来受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观察者 发表于 2019-9-15 22:58:53| 字数 18|来自:湖南 | 显示全部楼层
传递正能量:lol:victor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笑笑 发表于 2019-9-23 14:42:13| 字数 8|来自:湖南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老**党员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表文来了 发表于 2019-10-14 12:24:02| 字数 15|来自:湖南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默默无闻:aiqia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邵阳老酒(王建 发表于 2020-6-1 12:01:46| 字数 14|来自:湖南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致敬,这些默默无闻的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气神 发表于 2021-5-1 18:00:00| 字数 18|来自:湖南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村有很多这样的镜头,关注焦点在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