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东的他们为什么能杀出这片红海?
文章作者/曾饮冰
受疫情这只“黑天鹅”影响下,转店、离场、裁员、走人、另谋出路在很多行业中上演。
这现象尤以餐饮行业为重。
在新冠肺炎的“荼毒”下一些城市的著名美食街曾经那人头攒动的火爆场景就像被屏蔽了似的,已成了一种回忆。“爆款店”者更是寥寥。
但湖南邵东的他们为什么却偏偏例外?
据《中国餐饮报告》显示餐饮店的平均寿命为508天,仅2017年年底比年初就新增了311万家餐厅,但也有285万家餐厅在这一年中倒闭。倒闭率高达91.6%,餐饮行业的竞争之残酷可见一斑。
但在湖南邵东,他们开的店却偏偏又能长旺近20年,而且越开越多。
那么为什么在用“拼刺刀”来形容餐饮行业“杀戮”如此残酷也毫不为过的情况下 。
湖南邵东的他们为什么能杀出这片红海?
笔者知道,你读到这里,一定会说曾听说过邵东人做生意蛮**。
但本文章的主人翁到底是谁呢?
她凭什么能在已经白热化的餐饮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方便叙述只有逼我发图了▽
这下估计很多人,特别是经常在外吃饭的人会说“认识、认识,这是邵东毛荷殿乡菜馆的老板娘娆娆”。
对。是她。刘晓宁(身边友人们喜欢亲切的称她小名:娆娆)。
近些年时常有网友和圈内人士跟笔者提到她和她店的故事:
*她是邵东公园路正红源旁边那个毛荷殿乡菜馆的老板娘,毛荷殿乡菜馆的分店仅在邵东就有五六家,一些外市也有分店了。
*经常在外面吃饭的客人,没有几个不到她店里吃过饭的,经常排队,抢位置,甚至还有客人帮着收碗,只为了早点有个位置可以坐下来。
*有人称她为湘中南地区四大“土菜女皇”之一。
对于很多人所提的这些,笔者也曾多次在邵东亲历过,体会了那店里生意好得下不了地的实况。
为什么在眼下餐饮行业已处于一片红海,杀戮激烈,各地餐饮店倒闭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
邵东的刘晓宁开的毛荷殿乡菜馆却能做成行业中的“不倒翁”,在红海中占据自已的一席之地,经营的乡菜馆能享受着“群宠”呢?
大多数人只看到了她现在成功的一面。
但却鲜有人知道毛荷殿乡菜馆为什么能在四郊多垒的行业中杀出重围。
笔者今天就带你了解一下让毛荷殿乡菜馆立于不败的“秘密武器”,和它是如何能从当年的一个苍蝇小馆发展到如今的众多分店的。
八零后的刘晓宁,可以说是从小就和美食有着不可分割的缘份,她母亲孙翠云(邵东泰斗级乡里土菜女厨娘,众多当地厨师受她指点后厨艺得以精进,在乡里土菜烹饪这块领域内烹有盛誉)因做得一手好菜,被一餐厅请去当大师傅,在一个店一干就是十几年(从1991年一直当到2003年)。
熟悉餐饮业的都知道,一般的餐饮店因口味、人品、生意等原因喜欢频繁换厨师,很多厨师甚至一年要换好几个店,而孙翠云女士能在一个店一干就是十几年。
说明其综合实力的确非一般圈内人能望其项背。
后孙翠云女士于2003年5月在邵东当时的金都宾馆旁开了一个叫城南饭店的小餐厅,当时生意非常好,后由于受面积较少等原因所困,开了二年。
于2005年11月迁于邵东文体路的创新学校旁,正式改名为“毛荷殿乡菜馆”(注:店名的由来是她们是邵东毛荷殿人,做的又是地地道道的乡里菜)。
当年开在创新学校旁边的那个毛荷殿乡菜馆生意火爆之程度曾艳惊邵东餐饮界。
顾客排队吃饭、抢位置坐在那店均为常态。甚至时而有顾客还帮忙抢着收桌子,只为了能早点在那店占个位置坐。
所以也常引发一些外地路人驻足观望,不知情的还以为里面发生了什么似的。
如果餐饮也有鄙视链的话,那当年的毛荷殿乡菜馆应该属于邵阳地区同规模类型餐厅的鄙视链顶端,站在金字塔之尖傲视群雄。
而刘晓宁从小就是在美食文化的熏陶下长大,深知邵东美食里藏着深厚的文化底韵,所以也立志像母亲一样做个忠实的美食文化传播者。
于是,2011年底,刘晓宁在位于邵东金利华大酒店旁的迎宾路盘下了一家饭店,起名为毛荷殿乡菜馆一分店。
开业前夜,母亲孙翠云女士反复刘晓宁叮嘱一句话:“菜品质量要从原材料就抓起,而不是等到制作时才开始抓。凡事先为客人着想,客人才会来”。
这一分店就像是含着“流量”出生似的,并没有经历一般餐饮店从淡到旺那种很长一段时间的启动期,而是极具魔幻地迅速在行业内占据一席之地。
后来特别是有时遇清明节那些节假日,这个才不足200平米的小店营业额居然能破两万元,一时名噪当地美食圈(熟悉这个行业的人知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这么小的苍蝇店,菜品又不贵但竟有如此奇高的营业额,简单不可思议,但偏偏又是事实)。
这期间邵东创新学校旁那个毛荷殿乡菜馆由于刘晓宁母亲孙翠云女士多年劳累、身体欠佳己于2018年7月关停,这期间邵东毛荷殿乡菜馆的另四个分店相继开业,株洲等市也相继有了邵东毛荷殿乡菜馆的分店且在当地受到“围宠”(之前他们是不接受别人加盟把分店开到外市去的,后考虑到能把邵东的乡里土菜及美食文化传播到外地去,让更多人知道邵东和邵东美食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因文章篇幅问题所以不一一细叙了。
因之前的一些分店毕竟面积不大,无法更宽更广的传播美食文化,于是刘晓宁夫妻又打造了位于邵东公园路105号的这个“超级版”毛荷殿乡菜馆▽
这几年这家“超级版”很快又成了很多饕客们的“新宠”,他们大块朵颐、觥筹交错之余,除了品美味,还在品情怀、乡里文化底韵、乡愁、过去、远方…
前年吃遍过无数乡村土味的国内知名美食家兼餐饮杂志时评编辑陈先生在邵东呆了11天,也连去吃了11天,说刘晓宁配得上坊间流传的“湘中南四大土菜女皇之一”的美誉。
邵东籍湘菜名师容国辉(容国辉:湘菜名师,曾在各类烹饪大赛中卫冕过多次金奖)回邵时和友人也特意去过那店几次,给过那店很高的誉评。
那么为什么在时下餐饮店倒闭率如此之高,尤其是又逢今年疫情这只“黑天鹅”的作恶下,外市很多经营了十几甚至几十年的品牌餐饮店和一些曾经风头无两的网红美食店“凄惨”倒下。
但邵东的毛荷殿乡菜馆却能一骑绝尘,能被饕客们“群宠”了N年还依然热爱不减呢?
叱咤湘中南地区美食圈的这个店到底:凭的是什么?
下面这位熟悉他们店的行业大佬说的或许能揭开谜底:
毛荷殿乡菜馆之所以能像滚雪球一样从一个苍蝇馆发展到这么多店,主要是和他们对原材料的选用有极大的关联。
灵官殿那边山多、柴多,所以像腊肉、腊鱼、猪血丸子那些都是那老板的亲戚在家用柴火慢熏出来的。
蛋饺子自包的、鸡鸭选放养的、坛子榨菜那些专门聘请乡里阿姨们做的。
甚至像红薯粉丝那些都是刘晓宁的父亲挨家挨户收了后找乡下人加工的。
他说原汁原味的土菜在城里是蛮受欢迎的。
还有就是毛荷殿乡菜馆那老板两口子的敬业爱业和内心深处的那种把弘扬美食当信仰,及纯朴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
(他这一说法和观点也得到了其他一些圈内人的认同)
开店之余,刘晓宁夫妻也不忘中华民族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他们力所能及的参与了很多爱心活动:
*2013年,当获知邵东百富广场举行心得乐大型公益事业,刘晓宁马上带三个小孩去了现场,并捐款三千多元(其实那时她经济还不算宽裕)。
*2018年9月在振华中学听说一个成绩优秀的小女孩因贫困将要失学,夫妻发动身边朋友们为她捐款,筹集了三年的学费和生活费,交由小女孩班主任老师保管,有空时她还会带小孩们去小女孩家看她,并提供一些日常生活用品。
*2018年的10月一位邵东老乡因意外坠楼,生命垂危。夫妻俩在获知那老乡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渠道为他募捐了十几万的医疗费用(为此事夫妻几天没合眼,还耽误了店里的一些生意)。
水滴筹只要他们看到,也会捐一些…
类似这样的爱心救助和帮扶刘晓宁和老公王先生还做了很多,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
刘晓宁夫妻也从没考虑过什么回报,只想有能力帮助别人时尽量去帮一下,每次带小孩们去是想从小培养小孩们的爱心,希望他们以后有能力时也能多帮助别人。
编者按:
毛荷殿乡菜馆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功:
不是正宗乡里土味+敬业爱业+老板夫妻的人品。
而是正宗乡里土味X敬业爱业X老板夫妻的人品,任何一个元素为零,结果就为零。
因为牢记并遵守了孙翠云老人当年的那句叮嘱,所以毛荷殿乡菜馆这些年才能在杀戮激烈的“四面楚歌”中走出来…
所有的的成功背后都有等值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
愿所有打拼生活的人都能坐看云起,实现梦想。
注:很多人只知道邵东是有名的商贸之城,其实邵东也是美食之都,市内美食大伽众多,特别是这几年该市美食文化空前繁荣,美食界风起云涌,像文中主人公这类为美食付出过艰辛与汗水并取得一定成就的还有很多,本文不一一叙述了,今年疫情餐饮行业遭受沉重打击,谨以此文,祝该行业早日复苏。
|
“ ©湖南都市网---WWW.SY86.COM”宣言:“为党举旗,为民代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弘扬正能量 凝聚中国力量,影响世界!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官方Email:13446633@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