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可是,在有的地区,在有的工作上,大多数老百姓常常不满意,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认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常常忘记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这就是人民的主体是广大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者),劳动群众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如果各项工作不以广大劳动群众为中心,所谓“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假的、空的。
什么是“人民”?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民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一个历史的、政治的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这个概念有不同的内容。如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而且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由此可见,虽然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这个概念有不同的内容,但“人民”的主体始终是占社会大多数的广大劳动群众。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在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对象,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而且也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但是,中国的社会是复杂的,存在着各种阶级和阶层,而各个阶级和阶层在利益诉求方面,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面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改革举措,首先应力求符合和满足于全体人民共同的利益诉求;而当无法使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利益诉求都得到满足时,或者是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与少数人的利益发生矛盾时,就必须首先考虑占社会大多数的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
这是因为,占社会大多数的广大劳动群众始终是“人民”的主体,没有这个主体,就不能称其为“人民”。如果在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与少数人的利益发生矛盾时,我们的政策和改革举措偏重于少数人的利益,而忽视和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以人民为中心”和“为人民服务”就会变成假话和空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