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言慢者贵,性柔者富,德厚者旺
纵观上下五千年,在中国历史上,能称得上圣人的只有“两个半”。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而那 “半个”就是曾国藩。曾国藩一生充满争议,然而他在为人处世、人格修炼方面的造诣,却毋庸置疑。
“言慢者贵,性柔者富,德厚者旺”便是他留给后人的醒世恒言,更是他智慧一生的浓缩。
言慢者贵
孔子曰: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真正智慧之人,都懂得三思而言。
话比脑子快,说话不假思索,只会招来祸端。
年轻时候的曾国藩,便数次栽在一张嘴上。他常常口无遮拦,嘲讽同窗好友不如自己,逮住机会就怼同僚,处处彰显自己的厉害。结果把人得罪了一遍,还不自知。
直到一天,在朝堂上,面对新登基的咸丰帝,他脱口指责:“小事精明,大事糊涂,徒尚文饰,不求实际。”
咸丰帝听闻,怒不可遏,要治罪于他,幸得其他大学士苦苦求情,才免于获罪。
经此一劫的他,幡然醒悟,便立下了“做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之说,警醒自己时刻谨记,举止要稳,说话要慢。
自此以后,曾国藩说话就特别慎重。据史料记载,之后曾国藩说话,一定是别人说完之后他再说,而且他说一句,你得准备好十句,否则就会冷场。
正因如此,他才能够成为历史上功高震主,却得以善终的极少数人之一。
柏拉图说:“聪明的人说话,是因为有话要说;愚蠢的人说话,则是因为想说。”
智者,用脑子说话;愚者,用嘴巴说话。开口之前,慢三分,保持大脑清明,捋顺思路,从而避免说出不理智、让自己后悔的话。
一个人的格局越大,言语就越是缓慢。
忍住自己的口舌之欲,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性柔者富
做人做事,温柔和善比强压被迫更有力量,太过强硬,往往适得其反。
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后,朝中不乏奸臣嫉妒他的功劳。宦官们更是妄图占功,怂恿乖戾贪玩的武宗放回宁王,御驾亲征。
武宗生性荒唐,竟然真的因为无法亲自抓住宁王而愤怒,责令王阳明放了宁王。
武宗不懂事,王阳明却是明白人,他心里清楚,放走宁王就是放虎归山,日后必成大患。
王阳明若是个直来直去的诤臣,必定会大发雷霆,不顾自己的身份地位,当场和皇帝较劲。这可不是圣贤会做的事情。
王阳明先是把自己的功劳送给了太监张勇,后来又藏在寺庙中掩人耳目。
那张勇得到了好处,自然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拼命斡旋,王阳明因此逃过一劫。
弱者易怒如虎,强者平静如水。
柔,从来不是懦弱,反而是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是一种胸襟、一种格局。
德厚者旺
古人云:“厚德载物”,一个人只有德行厚重,才能成就大事,毕竟树大招风,若是底子不强,就算你的树冠再大,也容易倾腰而折。
一个人想要长久在世上立足,想要走得长远,一定得有过硬的人品。
曾国藩一生中,最崇尚“三忌”: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忌巧”为首,即做人要厚道,切勿投机取巧。
他不收受贿赂,虽担任两江总督,手里掌握着最富庶的几个省份,生活却很清贫。
对家人,曾国藩更是时常敲打,警告不要捞取不义之财,注重积德行善。
对门生或同僚,他慷慨解囊,从不计较得失,竭尽全力去帮。
哪怕在左宗棠弹劾他之后,他仍积极为其筹划军需供应,让他可以顺利收复新疆,最终让左宗棠这个倔老头,也不禁佩服他的厚道与胸襟。
故在其生前,他深受身边人的拥护和忠心追随,即使死后,曾氏家族依然繁荣兴旺,在过去的200年里,出了240多位著名的人才。
人生在世,如长河入海,决定胜负的,从来都不是一关一隘的得失和一时一地的亏盈,而是百川聚来的洪沛。
厚道,才是一个人最好的运势,最大的福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