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制内,提拔始终是倍受关注的话题。
你或许曾经有这样的疑问,某领导明明答应推荐我?为什么我没有提拔?难道是他忽悠我?上次组织部都来考察过了,为什么任职文件迟迟不来?提拔干部真的是书记说了算吗……
干部选拔任用,通常有5个程序:动议、推荐、考察、决定、任职。今天我就从提拔干部的全过程,用大白话给你说说那些明里暗里的事儿~
01动议
动议是选拔干部的初始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选用的走向和结果。动议什么?职位、条件、范围、方式、程序。
比如,某地某局缺一名副局长,动议的内容就是组织部向党委提出建议补充,条件是什么(年龄、学历、专业)、从哪些人中产生(考虑有什么工作经历、现在什么地方工作等等)、怎么选拔(方式和程序变化不大)。
这个时候,组织部会形成初步建议、确定人选意向(进行“凡提四必”),给党委书记报告。
这是第一个关口,首先,你自己的条件不能有硬伤(年龄、学历、经历、档案),其次,还要组织部知道你而且愿意把你放到盘子中来,再次,还要得到党委书记的认可,至少没有在TA面前以负面形象出现过(聪明的一把手都会适当分蛋糕)。
党委书记同意初步方案以后,会在一定范围内酝酿。怎么酝酿,比如某部门的班子成员,应当听取上级分管领导的意见。实际上,酝酿更多是一个互相交换、妥协的过程。
动议环节结束,哪个萝卜哪个坑就确定了。在这个环节,决定因素就是领导的认可程度,如果直属领导不推荐、上级领导不认可,那就与这次调整无缘了。
02推荐
很多人感到疑惑,人事方案都定了,再来推荐有什么意义?实际上,推荐这个程序很有必要,且往下看。
推荐包括会议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推荐结果一年之内有效。条例里面有规定“群众公认度不高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
也就是说,一旦推荐票过低,那基本上也不会进入考察环节了,为什么这么说?
某天单位推荐干部,考察组在台上这么说“推荐产生XX人选1名,任职资格条件:XX岁左右、XX文化程度、有XX经历、熟悉XX工作”。这种条件,基本上是可以对号入座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得票率太低,那证明这个人公认度不高,用了就要承担很高的风险。
因为会推是无记名投票,所以这个环节的关键,就是人缘,人品不能太差。所以,平时如果眼睛只向上看,对下不屑一顾,那也许就会栽在得票率上。
03考察
考察与推荐衔接很紧密,其目的是更加全面地熟悉一个干部,了解日常工作和一贯表现,了解在干部群众中的口碑如何,听一听有没有什么不好的反映等等。
考察一般采取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民主测评、实地走访、查阅档案、同考察对象面谈等等方式进行。
这个环节,有几个地方需要注意,就是口碑不能太差(太差也过不了推荐环节),档案不能有问题、尤其是三龄两历一身份(有些问题可能在动议环节不一定发现,但在考察环节被审出来),工作中以及八小时以外都要洁身自好。
还有一个,尽量别得罪小人,考察过程中小人也许就会胡言乱语,虽然考察组会调查,不属实也不影响最终结果,但印象不好。
04决定
这就是逐级提交会议讨论的过程,一般是三个会(以地方为例),组织部部务会、五人小组会、党委常委会。
会前,按惯例征求意见,纪检、安全、环保等部门,只要自己行得端坐得正、而且工作上没有失职失责的情况,那就很顺利。
会议讨论、表决,要求有表决权的2/3以上成员到会,到会人员表决时超过半数以上同意才算通过。
一般不会出岔子,但也要注意防止出现不一般的情况。比如,某地班子不够团结,一把手hold不住,在表决时就有可能出现落选的情况。
而且,有的职位在党委常委会上是需要进行票决的,无记名投票。如果前期工作基础不牢靠,领导之间没有达成一致,恰好遇到某些领导很不喜欢你,那“翻车”的可能性就很大。
所以,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不管TA是不是直接分管你,只要TA有投票权,能不得罪尽量别得罪。
05任职
到了这里,提拔这事算是板上钉钉了,能经过前面几道关口过来,不管是能力、人缘、品行各方面都是比较过硬的。
但是,这个环节仍然有一个风险点。在下发任职文件、宣布任职之前还有一道手续,那就是公示,公示期一般不少于五天。
还是那句话,尽量别得罪小人。组织部门把你提拔的情况拿出来“晒太阳”接受监督,如果得罪了小人,也许TA花一块钱打几张纸往上一递,那在调查清楚前你仍然不能任职。
当然,身正不怕影子斜。但有些事本身就是黄泥巴掉裤裆,满身是嘴都说不清楚的。
而且,调查需要一个过程,遇到换届等重要时间节点,到时候仍然调查不清楚,也许领导就会临时交流一个人过去,而你的这次机会基本上就黄了,下次谁知道拖到猴年马月去。
总之,无论哪一个环节,都有失败的风险(动议环节分量最重)。影响提拔的因素很多,首先要自己能力出众、条件过硬,最重要的是有关键人在关键时挺你,另外还要有合适的机遇等等,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